|
|
|
| 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10集课程复讲 |
|
张强学长 |
|
|
尊敬的各位老师、各位学长,大家好!末学的复讲如下: "事虽小,勿擅为,苟擅为,子道亏” 在这一集当中,蔡老师对这一句的讲解非常详细,有理有事。开始蔡老师就讲到,很多的大善都是从小善做起的,而大恶也是从小恶积累起来的。刘备给他的孩子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,就是“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”,那这句话也成为了千古名言。小孩子在家里面一言一行都不能很随便,如果太随便了以后就会犯很大的错误。我们要让孩子做到“勿擅为”,首先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做到,要做好榜样给孩子看。比如看电视的时候就不能把脚伸到桌子上去,而这件小事将会对小孩的未来影响非常大。 下面蔡老师用了很多的小故事来强调这句教诲的重要性。那蔡老师也讲到一个小孩教老师开车的故事,深圳有一位老师那天刚好带一位五岁的小朋友出去,开着车,结果路上就遇到了红绿灯,小孩就跟老师说:老师,你可以从这边开过去,然后再转过来,这样就不用等了。他自己那么小为什么懂?因为他妈是警察。那位老师很有警觉,觉得孩子这么小就这样,不是很妥当,就打电话到他妈妈那边,老师说话也很有艺术,就说:你儿子今天教我开车。结果孩子的妈妈就笑了,心里也很明白是怎么回事。所以为人长辈的不能知错还犯错,这样就非常不好,很多的细微之处要多留意,给孩子做好榜样,当我们有这样的态度的时候,发现自己的德行和学问也在不断提升。再来就是安全方面,平时要对提醒孩子注意,有时候提醒一次不行,要不厌其烦,多提醒几次他才记得住。比方说过年了,小朋友喜欢玩鞭炮,如果不小心,不但会伤到孩子,有时还会引起火灾。过马路,这个也要特别提醒,一来是教孩子要守规矩,二来是以防出现安全问题。还有,夏天的时候许多小朋友喜欢去外面游泳,又没有“出必告,返必面”。老祖宗告诉我们,乐不可极,乐极生悲。这都很有道理,如果我们做家长的平时多提醒,多叮咛几句,也许就能减少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。还有,小孩在端开水的时候也要提醒他不要烫到了。那除了提醒小孩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之外,也要注意他人的安全,不可以对别人做一些危险的动作。当他有这样的态度,他就会时时想到自己的行为有没有造成对别人的伤害。蔡老师也举到一个例子,有一位小孩顽皮,把同学的凳子拉开,结果那位同学没看到,就摔到了地上,因为脊椎受伤很严重,结果造成了终生瘫痪。蔡老师就借由这个事例教育学生,我们一个小小的动作造成别人那么大的痛苦,这位同学的人生就要这样躺在床上度过,而痛苦的不止是他本人,还有他的父母和所有关心他的人都会很难过。所以这样的事情绝对不能做,这个关于安全方面的问题。 再来就是守规矩,也要告诉孩子“事虽小,勿擅为”,告诉他们不可以乱丢垃圾。但是现在乱丢垃圾已经养成了习惯,这不仅是丢家人的脸,还丢了国家的脸。曾经听人讲过,假如你在爬山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爬,就沿着有垃圾的地方这样爬。看起来这是方便,但我们往深处去想就是悲哀,一点羞耻心都没有,而且对大自然也是伤害。几千年的中国人都没有这样做过,天为父,地为母,我们怎么可以伤害长养我们的这一片黄天厚土呢?蔡老师又举了一个例子,三个新闻,一个是在珍珠港的垃圾桶上用中文写着;请把垃圾丢在此。第二是,泰国的皇宫的厕所里面也是用中文写着:便后请冲厕。第三个是在巴黎的圣母院里面写着:请勿大声喧哗。这三件事情都是小事,但却形成了大事,我们中国人的脸都丢到国外去了。所以我们感到非常羞耻,不能丢了自己国家的脸,从自己开始做起,不能随便丢垃圾。我们再来思考一下,去这些地方的人都是有财富,有地位,还有高学历的才能去,也没有看到说有农夫去里面的。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,有财富、有地位、高学历不代表有修养,学历不代表会做人,因此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一个人如何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才对。现在学校里面没办法教这个,重要的是在家庭里面都要打好基础。 因此,在安全和规矩方面都要谨记“事虽小,勿擅为”,如果做了就“子道亏”。小时候我们最怕别人说:这孩子真没家教。假如别人这样说了,我们的行为就会有所收敛,因为怕丢了父母的脸,因为“身有伤,贻亲忧,德有伤,贻亲羞”,羞耻心对一个人非常重要。
“物虽小,勿私藏,苟私藏,亲心伤” 蔡老师讲到,当小孩子还没有建立是非对错的观念的时候,很容易随手拿人家的东西,有时候他是觉得很好玩。那当这些事情发生了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教育点,当他第一次犯错误家长都能正确的引导,孩子的印象就很深,这对以后人生的影响就很大。那老师举到两个例子,一个是有一个小朋友拿了人家的几个苹果放在了书包了,结果妈妈发现后就及时带孩子去给老板道歉,而且也把钱付了。另外一个有一个小朋友拿了商场里日记本的小钥匙,妈妈没有严格制止,结果后来经常拿同学的一些小东西。所以当孩子第一次犯错时,你马上制止他,他会终身记住,不会再犯。 而孩子还没有是非判断的时候,他一做错误的动作,你不纠正他,他有可能以后会习以为常,那以后就可能会非常严重,到时候要想改就很难了。当父母的在孩,五、六岁以前多付出,谨慎教导,相信这些是非好坏会扎得很稳固。 中国古代的母亲都谨记要教孩子“一瓜一果之弗贪,一丝一毫之不苟”,一瓜一果都不能贪,绝对不能让孩子养成贪小便宜的习惯。俗话讲,小时偷针,大时偷金,教导孩子“物虽小,勿私藏”,不可以拿人家的东西,长久的影响是很深远的。因为他贪,所以他想要的东西很可能都会不择手段去拿。从小教育孩子不贪,这对养他的廉洁之心非常重要。古代做官都要“举孝廉”,这个“孝”是做人的基础是德行的根基,而“廉”是做事之本。他廉洁才不会在做事当中谋取自己的私利,才能做到大公无私,也才能把事情办好。因此,做人做事的根基在孝和廉。 这个“勿私藏”不仅是不贪,而且有时候自己的东西也不能占为己有,好东西要拿来和大家一起分享,从而培养孩子一种慷慨的态度。如果不懂得和别人分享,一有东西就自己吃,那样孩子的心胸会很狭隘。蔡老师就举了一个孩子与同学分享牛奶的事例 。从这个事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,“财散则人聚”,人要有慷慨才能赢得人和,人生跟事业才会有所发展。 我们的慷慨、我们的不贪都可以给孩子做很好的榜样。接下来蔡老师又举了一个古代的例子,杨震拒贿的故事 。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杨震非常的清廉,所以这个榜样也传给了他的后代子孙,所谓"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,除了福报的回报,更重要的是德行的榜样。 老师跟孩子引导,对于公物也要爱惜,公物不能拿来自己私用。 这一点也非常重要,如果拿了公家的东西,那欠的债就不止一两个人了,可能是全国人民,那我们做牛做马都还不完。所以就告诉孩子,任何一个东西都是有主人,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就把它拿走。 好,末学的复讲就到这里,讲的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长批评指正,谢谢!
|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